本报讯 (记者 吴一静) 洪卫东与宋玉华相识于少年,结婚至今已经28年。同是巧手裁缝的夫妻俩在临平马家弄开了一间服装店,多年来一直凭着过硬的手艺吃饭,赢得好口碑的同时,也积累了财富。今年是夫妻俩第一次在春节放下手上赶不完的针线活,走出服装店的小空间,远赴神往已久的贝加尔湖畔过年。
回忆起30多年的奋斗经历,洪卫东不禁眯起了眼睛,颇为感慨:“我们这一代真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与国家共同成长、发展的一代,吃过苦、尝过甜,眼下的日子虽不算富贵,却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。我们很知足,也想趁还走得动,去看看世界。”
凭着精湛手艺 夫唱妇随艰辛打拼
洪卫东今年51岁,乔司人,初中毕业就到乔司的服装厂做学徒,18岁时到当时的临平朝阳西装厂打工。在那里,他认识了宋玉华。宋玉华是小林人,母亲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巧手裁缝,从小耳濡目染下,宋玉华学到了母亲的好手艺。“我记得当时在厂里,就数洪卫东做西装的手艺最好,所以对他印象很深。”一起打工时就惺惺相惜的两人,在离开工厂后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。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,临平一带的服装店渐渐多了起来,宋玉华回到母亲开在水车河弄的裁缝铺帮忙,而洪卫东也开了店,做起了面料加工生意。
宋玉华清楚地记得,1987年,自己的第一家店在原来的小商品市场、现在的朝阳东路开张了:“那时候做一件衣服5块,做一条裤子3块,从早忙到晚一刻没得停,只要高兴做,总有生意不断上门。最早一批的老客人,也是那个时候积累起来的。”宋玉华回忆道,“可能人们手上慢慢有点闲钱了,对美的追求也就逐渐开始了。不过跟现在比起来,当时的款式和面料还是比较单一的。”
1988年,洪卫东把店从乔司开到了临平木桥浜路。有一次,宋玉华在做西装的时候遇到了棘手的难题,就想到了最擅长做西装的洪卫东,于是上门前去讨教。一来二去,两人互帮互助,也互相切磋手艺,感情越来越深。
1991年,他们结了婚,婚后第二年,便把两家店并在了一起经营。“那个时候两家店包括学徒一共7个人,几乎全年无休,最忙的就是过年这段时间,每天从早起做到晚睡。年三十和正月里也有做不完的活儿。”洪卫东想起曾经的艰辛,仿佛历历在目,“人家都说‘做老板从地板开始’,在我们店是最形象了。店面十几个平方,到处堆满了面料,还有缝纫机、锁边机、锁口机,晚上做得累了,直接在地板上睡着了。”宋玉华笑着补充道:“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很幸运的,只要吃得起苦就一定能有收获。”夫妻俩最忙的要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平均每天要做5-7件衣服,一年纯手工产出近2000件,练就了看一眼图片,就能量身定制出来的本事。
光低头苦干有时也是不够的,夫妻俩还有敏锐的时尚触觉。1995年前后,他们感觉到来做衣服的客人对款式、面料的要求越来越多,于是意识到升级的必要性。俩人轮流着到慈溪、金华等地进面料。
“那边的面料都是广州来的,丰富、新潮。”但是进货要赶凌晨1、2点的火车,到金华天已大亮。每次进货都要靠人力背,宋玉华一人最多背五六十斤,洪卫东就要背上百八十斤……奔波进面料的这7、8年,是夫妻俩觉得最艰苦的日子,“那段日子每天都是胡乱吃点就干活,只要吃饱就行,一点都不讲究的。”
岁月催人老 夫妻俩想慢下来看风景
2010年左右,临平街上的服装店越开越多,加上网购的兴盛,“现在大家都喜欢买现成的衣服穿,来定做的少起来了。”夫妻俩的生意开始有了些空闲。洪卫东说,“以前忙到没有时间参加聚会,3年前去参加了一次同学会,发现昔日的同学们都变老了,我才惊觉,我们需要放慢脚步,看看风景,享受生活了。”
正如宋玉华所说的,只要吃得起苦就一定能有收获。2000年,夫妻俩买下了马家弄的店面;2002年,买了第一辆汽车——北斗星面包车。“终于可以开着车到慈溪、金华进货了,不用人力背,效率也更高了。”勤厉多年,两人的日子越来越好,2009年,北斗星换成了途胜,2016年,一家人又换了全新的交通工具——奥迪Q5。“换SUV车型,现在考虑更多的倒不是拉货了,而是方便一家人自驾游。”
说起旅游,也是洪卫东夫妻俩的共同爱好。2016年,洪卫东和宋玉华双双加入了临平户外群,当年7月,他俩参加了群里组织的从成都到西藏的自驾行。“17天!几十年我们都没关过店门,这是有史以来关门谢客最久的一次。”
从那以后,他们对旅行上了瘾,以往夫妻俩很少有时间参加亲戚朋友的聚会,现在慢慢转变为主动参加群里的聚会。
“户外运动、旅行让我们结识了除了客人以外的新朋友,打开了圈子和眼界。最近3年下来,他们夫妻俩去了成都、西藏、内蒙古、福建、海南,几乎每个周末都会跟朋友们一起到周边爬爬山、看看海……”今年过年,我们出发贝加尔湖,去看神往已久的蓝冰,感受静谧与辽阔。